易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易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详情

时令节气与健康|辽宁医疗专家组团支招如何安全度夏

来源: [辽望.辽宁日报]发布时间:2025-07-02

  核心提示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已过,易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正式进入盛夏,暑湿交加之下,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腹泻以及虫媒传染病等健康风险增加。

  6月30日,省卫生健康委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夏季)专题新闻发布会,特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崇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主任丁洋、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白晓红、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鲍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感染与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孙英伟五位权威专家,结合临床数据与节气特点,从疾病预警、生活调适到误区澄清,为公众提供一份科学实用的夏季健康风险防控清单。

  高温天气

  警惕中暑,严防“安静溺水”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若无法有效散热,体温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中暑。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已经中暑却不自知,十分危险。发布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崇巍提示,可从环境、症状和身体反应来判断自己或者他人是否中暑。通常来讲,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暴露30分钟以上,出现头晕、口渴、乏力等先兆症状,伴随体温升高至38℃以上、皮肤灼热、意识模糊等表现,就可能已经中暑。

  一旦发现有人中暑,首先要将患者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其次要让患者仰卧,解开衣扣,以利于呼吸和散热,然后用风扇、空调、凉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全身等方式给患者进行快速降温。同时,还要及时补水,或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每15分钟100毫升。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

  崇巍还给出了几点预防中暑建议:一是出门要做好防晒,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老年人、孕妇、儿童、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天气要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二是保证饮水,别等口渴才喝水,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升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

  此外,预防中暑还要注意这几个误区:一是“不出汗就不怕热”,其实无汗可能是热射病前兆;二是“喝冰水更解暑”,这样易引发胃肠痉挛;三是“白天防暑就行”,其实夜间持续高温更危险;四是“空调26℃最安全”,事实上还需配合50%湿度控制。

  暑假将至,溺水事件进入高发期,崇巍呼吁广大家长要绷紧防溺水这根弦,尤其警惕安静溺水。安静溺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反应激烈,尤其是儿童溺水,大多是无声、安静、无水花的,甚至看不出是在潜水游泳还是溺水。一旦发现孩子头部后仰、嘴巴张开等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安静溺水,儿童多在20秒内就会沉默下沉,家长带孩子去游泳以及戏水时,一定要看护好孩子。

  预防肠道传染病

  关注老幼,小心病从口入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是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主任丁洋表示,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急性腹泻、呕吐、发热等,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极个别病例甚至有生命危险。其中,水样便腹泻多见于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感染,黏液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呕吐多为儿童病毒性腹泻的特点,发热、腹痛多为成人细菌性腹泻的特点。当患者出现明显口渴、尿量少,婴幼儿烦躁不安、囟门和眼窝凹陷,老人精神萎靡甚至意识模糊等情况时,可能是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盐分引起的脱水,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丁洋特别提示,手足口病是儿童夏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若出现持续高热(体温≥39℃)、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易惊、呼吸急促、肢体抖动、无力或站立不稳、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等症状,是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需及时就医。

  夏季预防肠道传染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控:一是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养成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洗手的习惯。二是注意食品卫生,确保食物新鲜,避免食用过期或腐败变质的食品;食品要彻底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海产品和蛋类食品;饭菜要尽量当天吃完,如果有剩余饭菜要妥善冷藏,并在食用前彻底加热;生食蔬菜水果的时候要清洗干净;处理和加工食品的时候,生熟要分开。三是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尽量喝开水或瓶装水。四是保持居室或者环境的卫生,及时清理垃圾,减少蚊虫以及蟑螂等的孳生。五是如果身边有腹泻、呕吐患者,要注意做好防护,对患者的呕吐物、粪便等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防护要重点关注儿童与老年人。”丁洋强调,对于儿童应注意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患儿居家隔离,若有重症倾向及时就医。老人腹泻,应注意适当补液,注意脱水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保护心脑血管

  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高温不仅是中暑的诱因,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卒中的“隐形推手”。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鲍民剖析道:“夏季易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气温持续走高,高温、湿度大、人体水分流失快、情绪易波动等因素,使夏季成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

  鲍民提示,当出现下列情况,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是突然出现头晕、言语不清、面门不对称、流口水、一侧肢体无力,或者偏侧麻木等症状,说明有脑卒中的风险;二是出现突然的胸闷、憋气,休息后还不能改善,或夜里突然憋醒,坐起来以后呼吸才顺畅的现象,说明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家人要及时拨打120或者送到最近的有救治能力的医院,特别是脑血栓病人,要及时接受溶栓治疗,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出现较为严重的后遗症。

  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和控制危险因素,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一是足量饮水,切勿口渴再喝。二是科学避暑,保持环境舒适,避免在日晒最强烈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使用空调时需注意,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身体负担。三是保证睡眠,注意起居。睡眠不足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早上不用起得太早,中午可以适当休息一会儿。四是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停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者,务必坚持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要注意区分脑卒中与中暑症状,高温环境下,脑卒中与中暑都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但两者本质不同,处理方式迥异,混淆可能危及生命。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要立即送医:脸歪、手垂、说话不清,突发剧烈头痛似“爆裂样”,单侧身体失控(偏瘫、偏身麻木),优先考虑脑卒中;高热环境下的昏迷或抽搐,尤其高温环境活动后,皮肤干热无汗且意识模糊,优先考虑中暑。

  中医保健

  冬病夏治,防治虚寒病症

  中医提倡“冬病夏治”,原因何在?对此,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白晓红解释,“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是指在夏季(尤其是阳气最旺的三伏天)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的方法,预防或治疗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达到使冬病大大降低发病率和减缓症状,有些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中医外治方法有贴敷疗法、艾灸、拔罐、刮痧、针刺等,这些外治方法都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经络而发挥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其中,大众最耳熟能详的贴敷疗法就是三伏贴。白晓红表示:三伏贴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指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时期,选用温阳益气、活血通络的药物,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可以使用白芥子、生姜等药物,研磨成粉后制作成膏剂,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的作用,温阳固本,提升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咽炎、反复扁桃体炎以及体质虚弱的亚健康人群等。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三伏贴敷,或前往医院咨询后选择。

  针对此时“暑热挟湿”的气候特点,白晓红还为大家推荐一些简单易行、居家可操作的中医预防方法:饮食上,要清暑湿,护脾胃,多吃当季瓜果蔬菜,适量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切忌过食冰镇饮料、冰淇淋等。按揉一些保健穴位可以提神防暑,白晓红现场演示如何按揉“内关穴”“迎香穴”“合谷穴”。

  另外,在室内摆放薄荷、茉莉花,或用艾叶、石菖蒲煮水,冷却后拖地,芳香之气能化湿浊、醒脾胃、愉悦心情,从而达到防暑的目的。

  防控病媒生物

  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

  夏季气候条件易引发多种传染病传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感染与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孙英伟介绍,根据当前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易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传染病发病情况总体平稳,报告发病数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近期,易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持续呈下降趋势,处于较低流行水平。需要关注的是,痢疾、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呈现上升趋势,已进入流行季。夏季高温多雨,根据既往监测数据,7月至8月是易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蚊虫活动高峰期,疟疾、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大幅增加。

  东北夏季气温较高、湿度大,这种环境为蚊虫和蜱虫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病媒生物可以传播登革热、疟疾、乙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多种虫媒传染病。户外活动要特别小心蚊虫和蜱虫。

  孙英伟提示,蚊虫种类较多,易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目前较多见的是淡色库蚊,它是家栖型蚊种,主要在室内叮咬人,活动高峰出现在黄昏和夜晚。应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或避免在黄昏和夜晚蚊虫活动高峰期到户外活动。同时,要清除蚊虫的孳生地。

  暑假将至,不少人会选择外出旅游。目前,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柬埔寨、老挝、巴西等国家正处在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去旅游的时候切记要做好防蚊措施。

  夏季也是蜱虫活动高峰期,尤其在温暖潮湿的清晨和傍晚最为活跃。孙英伟建议,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衣长裤,扎紧领口、袖口和裤腿,不要穿凉鞋。活动结束回家后要及时检查身上有无蜱虫。蜱虫可以传播莱姆病、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无形体病、巴贝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多种传染病,如果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乏力、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蜱虫叮咬史。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