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节气与健康|防暑防溺水,这几个错误千万不要犯!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在持续炙烤的高温环境中,中暑的风险系数显著攀升。人们如何快速判断自己或他人是否中暑?身边有人中暑,该如何急救?如何预防中暑?暑期将至,涉水活动增多,遭遇溺水怎样科学自救与他救?6月30日,在省卫生健康委举办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夏季)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崇巍给予详细解答。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若无法有效散热,体温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中暑。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已经中暑却不自知,十分危险。崇巍提示,可从环境、症状和身体反应来判断自己或者他人是否中暑。通常来讲,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暴露30分钟以上,出现头晕、口渴、乏力等先兆症状,伴随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皮肤灼热、意识模糊等表现,就可能已经中暑。
一旦发现有人中暑,首先要将患者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其次,要让患者仰卧,解开衣扣,以利于呼吸和散热,然后用风扇、空调、凉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全身等方式给患者进行快速降温。同时,还要及时补水,或少量多次饮用含盐饮料,每15分钟100毫升。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
崇巍还给出了几点预防中暑建议:一是出门要做好防晒,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老年人、孕妇、儿童、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天气要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二是保证饮水,别等口渴才喝水,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升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
此外,预防中暑还要注意这几个误区:一是“不出汗就不怕热”,其实无汗可能是热射病前兆;二是“喝冰水更解暑”,这样易引发胃肠痉挛;三是“白天防暑就行”,其实夜间持续高温更危险;四是“空调26℃最安全”,事实上还需配合50%湿度控制。
暑假将至,溺水事件进入高发期,崇巍呼吁广大家长要绷紧防溺水这根弦,尤其警惕安静溺水。安静溺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反应激烈,尤其是儿童溺水,大多是无声、安静、无水花的,甚至看不出是在潜水游泳还是溺水。一旦发现孩子头部后仰、嘴巴张开等情况,有可能发生安静溺水,儿童多在20秒内就会沉默下沉,家长带孩子去游泳以及戏水时,一定要看护好孩子。
记者 : 王敏娜、刘芋彤